七月流金,非遗寻踪。为深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路径,7月3日,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年画焕潮实践团”踏入开封市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厅,在千年文脉的浸润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踏入展厅,古朴精美的年画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随着博物馆精心设计的展陈脉络徐徐展开,大家仿若穿梭于历史长廊:从唐宋萌芽时期的雏形初现到明清鼎盛阶段的繁盛图景,每一处转角、每一块展板都诉说着年画发展的传奇。配合着场景化的展陈设计,现场陈列的古老雕版纹理清晰、刀法刚劲,直观展现出年画制作中一版一色的精湛技艺。在展区里,《五子登科》的喜庆热闹、《麒麟送子》的美好向往、《包拯》的威严庄重,通过细腻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跃然纸上,生动传递着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同学们不时驻足,拍摄年画细节,与同伴热烈讨论画面构图与文化内涵,沉浸式感受年画背后承载的民间智慧与艺术匠心,在传承非遗瑰宝的实践中点燃创新的小火苗,尽显文旅融合探索的蓬勃朝气,让数字赋能青春力量,文创激活年画新生。
今天的开封市博物馆之旅让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领略到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深厚底蕴,也直观认知其传承现状。这段珍贵经历将为后续“年画焕潮”实践注入灵感,未来将以多元形式传播年画魅力,推动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文/王翠霞 图/马韵哲 审核/郭盼、焦义涛、骆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