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5月22日下午,环境设计教研室在启智苑 A321 会议室召开《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思政示范课经验分享会。王翠霞老师分享了在讲授这门课程时的思政点融合授课内容的经验,教研室其他教师参与了分享与研讨。
首先,王翠霞老师以“设计史中的思政基因挖掘”为切入点,介绍了《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她指出,课程团队立足设计学科特点,从设计思潮演变中提炼文化自信元素,从经典设计案例中挖掘工匠精神内涵,通过“历史脉络梳理+思政元素解构+实践项目赋能”的三维模式,构建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体系。
王翠霞老师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分享了“大思政”视域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她强调,需将设计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包豪斯设计理念时,对比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 天人合一”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主体性意识;在分析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时,融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价值观。关于教学模式革新的具体做法是针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课程特点,将包豪斯校舍模型、流线型汽车设计等经典案例转化为数字资源,学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多样化的媒体链接,沉浸式体验设计发展脉络,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教研室副主任武琼老师老师以“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为主题,分享了在课程中引入 “无障碍设计”“乡村振兴设计”等现实议题的经验。他通过带领学生调研社区适老化改造需求,将 “以人为本” 的设计伦理教育贯穿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
杨利田老师从“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探讨了设计史课程中的跨文化比较教学法。她以“北欧设计风格与江南园林美学” 对比为例,引导学生在文化差异分析中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本土设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自由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 “如何避免课程思政的形式化”“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衔接点” 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应立足设计专业的实践性与创新性,通过项目化教学、社会服务等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最后,教研室成员开展了热情的研讨,并学习了中央美术学院试点的“数字成长档案”系统。大家一致认为,设计史课程评价应突破传统笔试模式,建立“过程性+创新性”双维评价机制。如果能够通过智能分析学生课堂互动数据、项目设计过程文档及线上测试结果,自动生成包含艺术素养、批判思维、协作能力等维度的综合评价报告,那么就可以提升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评价准确率。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案例相结合,为《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教师们将积极开展设计专业试论课程的前沿课题研究,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课程标杆,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探索新范式。
(文/王翠霞 图/李欣欣 审核/陈艳、毛艳青、赵传江)